我国古代建筑以木制、砖制为主,以木制构架结构为主;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简洁的组织规律。宁夏仿古建筑以木制、砖制为主,以木制构架结构为主。
这种结构形式,由立柱、横梁、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,各构件的节点以榫卯配合,构成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。在中国古代,木构架有抬梁式、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形式。升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,再在梁上提梁,所以叫升梁式。这种结构形式在宫殿、坛、寺等大型建筑中经常被使用。
穿斗式是用穿枋连接一排柱子成排,再与枋、檩斗接在一起,故称为穿斗式。适用于居住及小型建筑物。由木料交叉堆叠而成的井干式,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。这一结构比原来的简单得多,现在除了一些森林地区已经很少使用了。
木架结构具有许多优点:一是承重与围护结构之间分工明确,屋顶重量由木架承担,外墙起到遮阳、保温、防寒的作用,内墙起到分隔室内空间的作用。因为墙是无承载力的,所以这个建筑给予了很大的灵活性。木制构架与今天的框架结构很相似,因为木制构架的特点是,在使用斗拱和榫卯时,会有许多伸缩空间,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作用对框架结构造成的破坏。墙倒屋不塌的形象体现了这一结构特征。
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中,有一个简洁的组织规律。
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一的建筑,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庭院,然后以庭院为单元,形成各式各样的群落。对于单体建筑来说,常见的是矩形平面。另外,还有圆形,正方形,十字等平面几何形状。从总体上看,主要建筑均采用均衡对称的形式,以院落为单位,沿纵轴和横轴设计,借助建筑群的有机组合和烘托,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雄伟壮丽。民宅和风景园林则采取因时制宜、因势利导的灵活布局方式。